国家数据局《国家数据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正式发布!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数据局、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以及国家标准委六部门联合印发了《国家数据标准体系建设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标志着我国在构建数据基础制度、发挥数据要素作用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
《指南》明确提出了数据标准体系建设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到2026年底,我国将基本建成国家数据标准体系,围绕数据流通利用基础设施、数据管理、数据服务、训练数据集、公共数据授权运营、数据确权、数据资源定价、企业数据范式交易等方面,制修订30项以上数据领域基础通用国家标准。同时,将形成一批标准应用示范案例,建成标准验证和应用服务平台,并培育一批具备数据管理能力评估、数据评价、数据服务能力评估、公共数据授权运营绩效评估等能力的第三方标准化服务机构。
《指南》还详细阐述了数据标准体系框架,包括基础通用、数据基础设施、数据资源、数据技术、数据流通、融合应用和安全保障等7个部分。其中,数据基础设施标准涉及存算设施、网络设施及流通利用设施;数据流通标准包括数据产品、数据确权、数据资源定价和数据流通交易等方面;融合应用标准则覆盖了工业制造、农业农村、商贸流通、交通运输、金融服务等多个行业领域。
在组织保障方面,《指南》要求指导建立全国数据标准化技术组织,加快推进急用、急需数据标准制修订工作,强化与有关标准化技术组织、行业、地方及相关社团组织之间的沟通协作,以标准化促进数据产业生态建设。同时,将完善标准试点政策配套,搭建数据标准化公共服务平台,开展标准宣贯,选择重点地方、行业先行先试,打造典型示范。
此外,《指南》还强调了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提出将打造标准配套的数据人才培训课程,形成一批数据标准化专业人才。同时,将优化数据国际标准化专家队伍,支持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强化国际交流,提升我国在国际数据标准领域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国家数据标准体系建设指南》的发布,是我国在数字经济领域的一项重要举措。通过建立和完善数据标准体系,将有力推动数据要素的高效利用和有序流通,为数字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同时,也将为我国在全球数字经济竞争中赢得主动、赢得优势奠定坚实基础。
在数字化浪潮汹涌澎湃的当今时代,数据已成为关键的生产要素,其重要性日益凸显。国家数据局发布的《国家数据标准体系建设指南》犹如一盏明灯,从基础通用、数据基础设施、数据资源、数据技术、数据流通、融合应用、安全保障等 7 个部分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加快构建数据标准体系,全面推动数据标准化工作的开展。
1.基础通用标准是整个数据标准体系的基石,为其他部分的标准制定和实施提供了基本的框架和原则。明确的数据定义、分类和编码规则,有助于消除数据交流和共享中的歧义,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和准确性。
2.数据基础设施标准如同构建数字大厦的坚实梁柱,涵盖了存储设备、网络设施、计算平台等方面。统一且高效的数据基础设施标准,能够提升数据处理和传输的效率,降低建设和运维成本,为数据的顺畅流通创造良好条件。
3.数据资源标准则像是数据宝库的钥匙,规范了数据的采集、整理、存储和管理。高质量的数据资源是实现数据价值的前提,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数据资源标准,能够提高数据的质量和可用性,让数据真正成为有价值的资产。
4.数据技术标准是推动数据创新发展的引擎。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层出不穷的背景下,统一的数据技术标准能够促进技术的融合与应用,加速数据处理和分析的能力,为数字经济的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5.数据流通标准犹如数据市场的交通规则,保障了数据在不同主体之间的有序流动。建立公平、透明、安全的数据流通标准,能够激发数据交易的活力,促进数据资源的优化配置,充分释放数据的潜在价值。
6.融合应用标准是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桥梁。它引导数据在工业、农业、服务业等各个领域的精准应用,推动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催生新业态、新模式,助力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7.安全保障标准则是数据大厦的防火墙,守护着数据的安全和隐私。在数据日益成为重要资产的今天,严格的数据安全保障标准能够防范数据泄露、滥用等风险,为数字经济的发展营造安全可靠的环境。
综上所述,《国家数据标准体系建设指南》的出台意义重大。它不仅为制修订数据领域相关标准提供了重要指引,更有利于充分发挥数据标准体系在激活数据要素潜能、建设数据产业生态、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等方面的引领和规范作用。我们应积极响应和贯彻这一指南,共同努力构建完善的数据标准体系,引领数字经济迈向更加辉煌的未来,为实现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