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地址:黄岛区江山南路436号科研综合楼1305室
联系电话:0532-86766695
邮箱:2021755586@qq.com

基于大五人格理论的协作互助旅居养老服务设计

2010年,我国就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老龄化严重程度随后也在不断加剧。预计到2050年,老年人人口比例将超过三成,老年人愈发成为国家与社会关注的群体。

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老年群体中很大一部分人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弱势群体,他们有时间、有能力、有资金,如何帮助他们更好地享受生活,满足他们的需求将是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

针对于此,联合国提出了区别于传统“健康老龄化”理念的“积极老龄化”发展思路,通过旅游、社交、参与时事等方式来使老年人体验更加积极有尊严的老年生活。



随着针对老年人的“银发游”“夕阳红专列”等老年旅游团数量的增加,老年旅游的模式与功能正在不断探索完善,从老年旅游与居家养老模式逐步融合发展而来的旅居养老也成为了我国老年群体实现旅行、养老、交友、参与社会事务等目标的有效途径。


旅居养老,包含了“旅居”与“养老”两种行为。旅居,意味着在旅游地停留时间较长,一般以月为计量单位;养老,注重的是对老年群体的关怀,通过各类的适老化设施与服务,给老年用户带来异地的舒适便捷。将“旅居”与“养老”相结合,老年人可以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边享受风景边颐养天年。


老年人旅居养老的需求分析


01

目标用户


世界卫生组织将老年人划分为60至74岁、75至89岁及90岁三个年龄段,并分别定义为年轻老年人,老年人和长寿老年人,通过对老年人群的进一步细化,能够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服务。根据选择旅居养老服务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性,以60-74岁的“年轻老年人”为主要目标群体。该年龄段的老年人刚刚有了大量的休闲时间和精力,对生活与社交的需求也在提高,退休时的生活状态和心理感受与工作时相比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难免会有一点的落差,这种状态下选择旅居养老,既可以欣赏风景,开拓视野,舒缓心情,结交朋友;也可以尽快适应老年退休生活,开启退休新生活。60-74岁的老年人有时间,有精力也有能力,将是旅居养老服务的核心使用者,也将成为旅居养老服务系统的共创者。


02

目标老年用户行为特征分析


60-74岁的老年人作为年轻老年人,刚刚经历了从工作状态到退休状态的转变,更多的是心理感受的落差。子女在外工作,也没有了与同事们的交流,孤独感与失落感逐渐增强,更加渴望与他人交流,寻找朋友,与子女分享自己的日常。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多数在与慢性疾病做斗争,对自身健康安全的需求开始不断增长。

03

目标老年用户需求分析


为了更好地了解老年人对旅居养老的需求,采用在社区、公园进行访谈与网上发放问卷的形式进行调研,探究老年人出行意愿、对旅居养老的看法以及影响老年人旅居养老感受的因素。问卷主要包括:用户基本信息、自身状况、旅居养老看法、旅居养老需求、养老社区需求等五个部分。

这次调研中,超过五成的老年人表示愿意采用旅居养老的方式,其中73.6%的老年人更偏向养老机构提供的旅居养老服务。调研中,选择广场舞、棋牌麻将等具有社交属性项目的团体活动的老年人占比最多,有34%;其次则是住宅食物、药物、针灸等的养生保健项目,占比22%;注重阅读、听广播的个人休闲,唱歌、文俗的文娱互动,消费、游览的旅行观光和智能设备、技能交换的进取学习等四项内容分别占比13%、14%、10%、7%。针对老年用户不同行为的倾向应该设计出特定的养老机构服务形式与社交模式,如下图


Censydiam需求分析模型主要依靠两个维度与八个象限进行分析。从下图中这八个角度来分析用户的需求,并指导设计。


通过对老年用户兴趣点与情感需求优先度的分析,制作出老年人旅居养老服务的“兴趣—行为动机”表,可知老年用户的情感需求主要对应Censydiam需求分析模型中的“享乐/释放”“融合/沟通”“能力/地位”“活力/探索”四个象限,表现出老年人对彰显个人价值、释放内心欲望、寻求社会归属感的渴望,因此在老年用户旅居养老的过程中,针对不同的生活场景,如何促进老年群体的相互交流、相互帮助,构建和谐友善的老年生活群体,将是老年人旅居养老服务系统的重点,如表1。

表 1  Censydiam需求分析结果


基于大五人格理论的协作互助旅居养老服务体系


01

现有的旅居养老服务触点分析


梳理现有旅居养老机构服务流程,将其分为服务前、服务中、服务后三个阶段。服务前包括对服务项目的了解选择与签约加入,服务中包括对养老机构环境与服务的体验,服务后包含回家总结与开始下次的旅居。

如图1,将现有老年用户旅居养老流程视觉化,以老年用户为中心,探究老年用户在享受旅居养老服务前、服务中及服务后的感受与痛点。从选择旅居机构开始,用户了解旅居地的信息与养老机构的基本情况,在选择适合自己的项目后开始旅居养老体验。在旅居地,用户更多的是体验当地的风景、民俗,使用机构内的基础设施,旅居机构更多的只是提供场地与设施,在老年用户旅居过程中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以老年用户在旅居机构内的生活为机会发展点,丰富老年用户社交、生活、娱乐等日常体验,为老年用户提供特色服务,促进老年用户之间的协作互助,让老年人在旅居机构内的生活更加充实与丰富,给老年旅居用户提供更加舒适的体验,也能养老机构更有秩序、协调的发展。

图 1 现有机构旅居养老流程图

02

基于大五人格理论的创新服务内容

为了让老年用户在异地旅居的过程中更好的适应当地生活,以大五人格理论为工具,机构集体活动为途径,协作互助为方式,构建基于大五人格理论的协作互助旅居养老服务系统。

大五人格理论在旅居养老服务系统中的主要作用有两个,一是在用户入住机构时直接对用户进行评测,帮助机构与用户对用户的心理、人格属性有个直观的了解,机构也可以凭此为用户推荐合适的活动与同伴,用户可以根据推荐更快结交到朋友,融入机构生活。

同时,大五人格理论还帮助安排、设计旅居机构内的集体活动。法国游戏大师Jason Vandenberghe将大五人格理论应用于游戏的设计过程中 ,他认为大五人格理论对游戏的规则、用户和角色适配度方面有着很好的作用。汇总对老年用户需求的调研结果,总结出感觉、想象、语言、手工、社交、运动、指挥与服从八个需求要素,将大五人格理论的特质与该要素相匹配,辅助养老机构组织机构内的活动。

以话剧表演为例,针对不同特质的老年用户,对其进行分工,比如高神经质的人群在想象力方面较为突出,更容易接受悲伤的戏剧;高外倾性的人群由于感觉与社交则更容易接受喜剧,高责任性的人则更适合组织工作……通过对用户在机构活动内的适宜分工,进行更加合理的分配,给用户带来新鲜感的同时,帮助新入住用户更快的融入机构,如图2。

图 2 大五人格理论应用


通过大五人格理论与机构活动帮助用户更快的适应机构生活,协作互助则是为老年用户提供更加舒适和谐的旅居生活。通过对大五人格理论的应用,让用户在活动过程中更容易结交心仪的朋友,机构帮助用户自发组成协作小组,小组成员在日常用药、就餐、出行、购物等方面相互提醒、帮助,既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机构员工的压力,让其可以更好地组织机构活动,也能够让老年用户在付出中得到回报,在关心他人与受到关心的循环往替中享受旅居生活。

03

基于大五人格理论的协作互助旅居养老服务体系

基于大五人格理论的协作互助旅居养老服务应用大五人格理论,融入协作互助理念,目的是为旅居的老年用户提供更加舒心、便捷的生活环境。在该旅居养老服务体系中,以老年用户为核心利益者,老年用户经历了从了解、选择服务到前期准备、机构生活、观光游玩再到旅居结束的一个全流程。在前期了解与选择服务阶段,老年用户通过旅行社或当地养老机构了解到旅居的信息和基本情况,并作出旅居的决定。

基于大五人格理论的协作互助旅居养老服务体系的核心内容是通过对大五人格理论和协作互助理念的应用,帮助旅居用户更快地融入旅居机构生活中,结交到更加贴心适合的朋友,更好地享受旅居养老生活。

同时,旅行社、旅居机构、旅居地政府共团合作,打造好适宜旅居的环境,提供更加贴心的服务,既为老年人的养老生活做出贡献,也能提高自身的效益与发展,如图3。

图 3 旅居养老服务蓝图


将大五人格理论与用户协作互助的理念融入老年旅居养老机构中,关注不断增长的年轻老年人群体,丰富并完善新型的旅居养老方式,搭建基于协作互助的老年旅居养老服务系统,将老年社交与旅居养老相融合,以机构活动、社团活动、个人休闲等多种方式帮助老年人融入机构生活,以老年协作的方式提升老年用户生活质量,帮助年轻老年人更加顺利地进入老年生活,更好地享受养老服务